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的教育,加快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海南省“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等对学院培养人才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海南工作、教育工作等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对高校事业的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狠抓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不断凝聚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持续提高综合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推动学院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十三五”时期,学院综合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校园规划用地从300亩扩大至650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4000人达到6300人;外语办学语种专业由12个语种32个专业增至17个语种34个专业(52个专业方向)。2018年学院获批成为海南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2021年学院荣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1中国大学评价》课题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的TOP 60、名列最佳东方酒店业教育贡献全国高职院校排行榜的第8名,并成为海南省第一所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的高等职业院校。
1.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持续提升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能力
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加强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扎实开展
“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统筹“勇当先锋、做好表率”“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对其成果加以巩固和深化,持续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全面提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师生在学院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制造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和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促进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特长、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以更好的人才培养质量、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服务于“海南自贸港”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切实保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到位。以学院章程为统领,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放管服”工作。两次修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人才干部师资管理、教学科研学工管理、财务审计后勤管理、物资采购、基础建设等方面均制定和修改完善了一系列学院各项内控管理规章制度;深化学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二级预算管理;深入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通过教代会修订《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凝聚发展动力。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确保校园“一方净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院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实抓细。全院师生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按照“两严防、两确保”要求,多措并举加强疫情防控,顺利通过省市对学院复学、开学工作的验收,完成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保障校园“一方净土”和学院事业持续发展。
圆满完成定点扶贫工作任务,脱贫攻坚成果丰硕。学院党委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推进定点扶贫工作。2016-2020年学院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38万余元,重点用于帮扶定点扶贫单位定安县新竹镇祖坡村的党建、产业、教育、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提升、文化建设等。重点突出教育扶贫特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将祖坡小学打造成为了“五优一特”小学,对祖坡村来我院就读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一助一导一就”政策。2018年祖坡村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11月祖坡村542户2313人实现全员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我院2018、2020年定点扶贫工作被评为全省“好(优秀)”等次;我院先后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李诗钰、吴东阳同志分别被授予2018、2020年度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称号,吴东阳同志还获得2020年度“民进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祖坡村委会被评为定安县“2019年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任务,也切切实实地带领当地人民走向幸福,迈入小康。
持续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断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提升营商环境。创新“媒体+院校”合作模式,与南海网共建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以“海南全球形象提升”“向世界讲好海南故事”“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中的海南表达”为使命,培养海外传播官,讲好海南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助力海南提升营商环境。
规范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学院管理事业稳定发展。完成17名处级和11名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和轮岗交流,省委巡视整改工作持续见效,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培训力度逐步加强;大力推进高校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三转”,不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廉政教育和作风建设。
2.综合办学水平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校园基本建设成效斐然。“十三五”期间,学院投入基建总资金约5600万元新建综合实训楼、外专楼两栋楼宇;新建各类外语语言、同声传译等实训室;重新铺设运动场塑胶跑道并对运动场东侧道路加固;加装学生宿舍洗浴热水系统,对学生食堂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师生住宿、就餐环境;进行全院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形成完善的校园公共空间体系;加快启动南苑学生公寓楼和智慧校园建设等;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发展图书馆事业,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35.06万册、电子图书70万册,生均图书量高达160余册,不断提高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基本建成了具有外语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科专业建设持续加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外”字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5年来,学院构建起17个语种34个专业(5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体系,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语种全覆盖,形成了以“外语类专业为主体,国际商贸、国际旅游专业为两翼,人文艺术类专业为提升”的“一体两翼一提升”特色发展专业格局,打通专业壁垒,实现商贸、旅游、人文等专业群和外语专业群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院持续加强内涵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制订学业考核管理办法,修订课堂教学事故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学生近5年共荣获80余项国家级奖励和近400项省级奖励。尤其是学院连续10年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高职组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并荣获国家级特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多名。2018年英语系学生谢金铭、王鹏荣获第21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2019年东语系学生斩获第八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日语技能大赛团体赛一等奖;英语系杨强同学荣获第十届“外研社杯”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写作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学生在商务、旅游、酒店及创业等比赛中也是硕果累累。如在2012-2016年海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国际贸易单证项目大赛中,我院学生连续5年包揽一等奖。2018年杨晓雅同学获得“鼎盛诺兰”杯全国职业院校导游服务大赛(英文导游)二等奖;2019年朱辰同学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赛项”二等奖等。
教师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旅游系教师吕洁如荣获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组)一等奖;2019年英语系万雨婷、张清萍老师团队荣获第五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总决赛高职组一等奖;2020年英语系黎娅玲、李萍老师团队荣获第六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总决赛高职组一等奖等。
3.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持续提升教育开放水平
校际合作不断深化。持续多年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与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联合培养英语教育、应用俄语专业等本科层次人才。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有650余名学生通过“2+2”卓越班项目报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提升学历,近800名学生通过学院与海南师范大学的合作项目获得本科学历。通过持续引进高水平的外语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海南多语种国际人才智库基地。
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院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以及东盟国家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助力。五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等20多个国家40多所院校(机构)合作。2019年与英国爱丁堡学院签订嵌入式商务英语课程合作协议,将学院对外开放教育合作推向高潮。2018年至今,学院吸引、招聘外籍教师152人次,招收来华留学生258人次。学院通过“海南省高校‘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研修”“国际联合培养生”等项目,选送外语类专业优秀学生前往对应母语国家本科院校研修深造;2018年至今已组织398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深造,仅俄语专业在近几年已有71名学生赴俄罗斯阿尔泰大学学习。2020年至今已经有118名学生获得本科学位,10名优秀毕业生考取了泰国、俄罗斯高等学府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4.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强校工作
2016-2020年,学院党委已完成6批次36名专业人才的引聘工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试行)》《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柔性引进人才暂行办法》等。以退休返聘、专业建设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从省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聘请10余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国家二级教授等,担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或定期来院授课、作学术报告和指导专业(学科)建设;在加强人才队伍内部培养方面,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学习、行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并资助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有力提升了人才队伍综合实力。
5.科研条件与能力逐年加强,以外语为特色的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5年来共计投入科研经费681.4万元。先后修订了《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教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办法》《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教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多项教科研管理制度,为学院争创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保驾护航。学院教师荣获立项的各类各级教科研项目171项,其中省级教科研项目(课题)63项;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共有46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检索论文36篇;公开出版专著、编著、教材39部;荣获4项海南省教学科研成果奖;荣获海南省级以上教科研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36篇。2016年学院成功创办了《当代外语教育》与《认知诗学》两本刊物,为师生搭建更高层次的教科研平台。“十三五”期间,学院承办了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学术科研活动20余场,如承办了“海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背景下全面提升公民外语水平行动学术研讨会、海南省认知诗学学会筹备会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等,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协同创出了许多高质量活动成果。
服务海南及文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落实《海南省全面提升公民外语水平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外语+”办学特色优势,依托海南省英语日语应用研究会、海南省应用外语研究基地、海南省东盟语言文化普及示范基地三大平台,积极为“金砖国家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热带农产品冬交会”“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亚沙会”“南洋文化节”等大型国际国内活动提供外语翻译和接待等志愿服务;圆满完成了“战疫”期间政府国外采购物资、互联网国外医疗物资捐赠等志愿翻译任务,获得了国内外来宾的“点赞”;连续多年承办了海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班;持续服务文昌、白沙、琼中等地海南省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化建设;深化厅市共建学院工作,为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培养航天旅游文化人才,与文昌市委宣传部合作推出《椰宝宝紫贝贝学英语》栏目,与文昌市公安局合作提升公安干警队伍英语水平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点赞”。
6.持续健全“三全育人”体系,打造“外语+思政”课程思政新标杆
创建“外语+思政”育人新模式。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外语办学优势,本着“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建“外语+思政”育人新模式。以《英文时事选读》课程作为“外语+思政”改革试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外交战略和国际形势,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担当使命意识。探索在日、俄、韩、法、德、泰等17个语种中均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外语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构建“外语+思政”育人格局,打造课程思政新标杆,有力引导国内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取得了育人新成效。
7.“阳光招生”整体规模创新高,“六稳、六保”工作稳中求进
招生形势持续向好。积极推进“阳光招生”,多渠道扩大招生宣传,科学制订招生章程。2016-2019年学院招生录取率由97.24%提高至104.73%,2019年秋季学期在校生突破6000人,2020年达到6300人,再创历史新高。
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全面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建立了立体化的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立起80余家合作实训就业基地;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每年发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学生就业率由2016年的85%升至2019年的95%。2020年受疫情影响,学院全力保障毕业生就业,制定了毕业生就业“一生一案”工作实施方案,学院2020届应届毕业生向3万个自贸港招聘岗位投递简历人数近1000人,求职率在省内所有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管理服务及文化育人水平
持续完善师德规范建设。以庆祝每年教师节活动为契机,组织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和承诺书,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及要求;积极开展师德师风网络培训,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不断规范教师履职履责行为。
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管理制度,加大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力度,提升学工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辅导员专业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着力培育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开展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成功引进高层次心理教师并不断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完善学院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建设机制,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筛查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年开展“5·25”大型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精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完善学生资助工作流程,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不断提高资助精准力度;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各项资助政策,做好教育特惠性资助资金发放,重点做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和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加强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持续加强校园安全工作,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种手段和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家校、校地、校企等多方联动机制,筑牢安全工作防线,守住安全工作底线;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官网、官微、宣传栏、横幅、电子屏幕等,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宣传阵地育人功效;持续推进“海南省文明大行动”,积极配合文昌市开展“双创”工作;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通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建立学法考试电子档案,推动校园普法教育实现全覆盖。近几年学院通过开展语言文化周、校园开放日、东盟语言与文化系列活动、冬季小学期、企业文化进校园、外语文化进社会、外语文化节等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积极打造外语文化特色为主的国际化校园文化。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学院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为学院未来升级成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学院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对学院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南自贸港”和“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正深入推进,学院作为海南唯一一所外语语种最多、外语专业最全的公办高职类外语院校,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中“3+1”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以及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海南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公民外语水平等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肩负着为国家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国际语言服务等培养优质外语人才的重大使命和职责,这是学院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学院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紧扣国家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新机制新途径,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为国家和海南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对学院提出了更高期待。“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具体路径。学院需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探寻国家战略导向下改革发展的契合点、突破点和增长点,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提升齐头并进,探索办好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外语职业院校。
3.学院自身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愿更加迫切。学院跻身海南省优质校立项建设校以来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服务、国际化办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坚定了高质量发展的信念。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学院需进一步攻坚克难,改革创新。
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学院占地面积仍然不足,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根据未来五年达到8000全日制在校生规划,按照三项用地标准60㎡/生计算及建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要求,学院需要用地800亩;现有规划用地630余亩,尚缺170余亩。学院将积极与文昌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联系协商做好校园建设用地工作。
人才培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学院围绕为国家及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需要,人才培养还需进一步对标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人才所需,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力度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人才培养与国家产业、“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需人才的匹配度。
内部管理体制有待改革创新。围绕建设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需要,学院管理体制机制还需继续改革完善,质量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需要构建从学校到二级系部,职能部门、二级系部到师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人事制度、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有待继续加强,人事制度改革还跟不上发展要求,教师激励机制还不够充分,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硕博士、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与建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目标不相适应;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体系管理理念还需进一步革故鼎新。
长期存在的编制严重不足问题需尽快解决。编制不足问题一直成为制约学院干部及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由于编制问题,造成的师生比不达标、教师无法进行职称评定以及财政压力等问题,给学院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学院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管理人员还缺1倍的编制数,还有部分优秀的年轻工作人员由于没有编制,无法正常提拔,直接影响到干部队伍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高校事业的领导,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海南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践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办学内涵凝练与提升、人才强校战略、治理效能提升和综合保障能力优化等改革举措,着力构建新时代学院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格局,全面提升学院办学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国际影响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特长、职业技能的“外语+”应用型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将学院打造成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外语+”人才培养基地。
(二)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支撑区域发展的新要求,坚决扛起
“海南自贸港”外语人才培养基地的使命担当,坚持以高水平引领发展、以特色深化发展,坚持区域服务型办学定位,打造区域一流的外语教学国际化品牌,形成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定位准确、内部治理高效、办学特色鲜明、产教融合深入、服务成效凸显、“双创”教育先进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到2025年,学院办学质量、服务水平、社会美誉度、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稳居海南省高职院校前列,努力实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1.办学定位。以高水平引领发展、以特色深化发展,全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南自贸港”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外语+”人才培养高地和外语服务保障基地。
2.培养目标。与国家经济转型和海南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适应,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特长、职业技能的“外语+”应用型人才。
3.办学规模。办学规模保持稳定,“十四五”阶段末全日制在校生为8000人。
4.专业发展。精准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系统构建专业群体系,以应用外语、国际商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群为主体,凝聚校行企合力,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快速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优化“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对接海南“3+1”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教育和产业全面融合、良性互动,共同建设产教融合体,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开发课程教材,培育创新团队,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形成校际、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有特色、有深度、可推广的校际、校企合作新范式。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学院高质量发展
1.全面加强党对高校事业的领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事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党建、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学院章程为统领,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通过实施“党建领航”等工程,以加强党建为学院发展立“根”,以强化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为学院发展铸“魂”,以深化特色亮点为学院发展赋“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2.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治校理教能力。坚持完善党委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全力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
3.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优化基层党建体制机制,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探索“党建+关建”工作模式,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探索党务干部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激励机制。
4.合理配置组织干部资源。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科学配置干部资源,统筹用好编制资源,积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能力。实施“建设海南自贸港能力提升计划”,选派干部挂职或跟班学习,参加“自贸港大讲堂”,举办学院周末干部大讲堂;每年假期到省外举办管理干部和党务工作者素能培训班、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有计划选派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新加坡等地进行培训等。
6.积极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落实“万千百工程”,激励学院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干部待遇保障制度,建立常态化调整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政策,建立绩效奖励与工作实绩和贡献挂钩,体现竞争性和差异化绩效管理制度。
(二)筑牢思政铸魂根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化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贯通的“三全育人”机制。
1.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推进落实“四史”学习教育,以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愿景凝聚人心,增强师生使命感、激发精气神。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的“护城河”“防火墙”。切实贯彻落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方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一步坚定师生“四个自信”。
2.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紧扣“十大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创新格局。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紧扣课程育人等十大育人任务,形成“三全育人”工作合力,培育遴选示范课堂、示范课程,打造育人特色和品牌。
3.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渠道,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育优秀课程思政教师,开发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成功案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评选课程思政名师。
(三)引育并举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聚焦人才高地,实施英才汇聚“引才”工程。紧紧围绕学院专业发展需求,以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实施“专业带头人引领计划”。充分利用学院有限的编制资源,在英语、国贸、东语、西语、旅游、小语种等专业领域方向,各引进1-2名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或教授(紧缺小语种可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带头人人才,力争实现博士教授人才数量双倍增。(2)实施“国际引智计划”。充分发挥 “海南自贸港”建设引进外籍人才的政策优势,结合学院外语等专业建设需要,在每个语种引进1-3名优秀外籍人才。(3)实施“候鸟等人才引优计划”。根据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通过多种手段招聘国内外高水平候鸟型人才。(4)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制订实施《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大力提升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5)实施创新团队“群英”计划。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组建以技能大师为核心的技能创新团队;组建以思政课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力争建成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2个。
3.聚力素养提升,实施“双创多能”培育工程。全力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学院人才队伍竞争力。(1)实施青年教师多维度发展培育计划。通过青年教师培育计划,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发展。(2)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加大推进优秀团队建设步伐,培养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3)实施教师队伍国际交流计划。学院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境)学习培训,培育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竞争力强的国际化人才队伍。(4)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项计划。打造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力提升项目,推动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长发展。(5)实施管理人才专项计划。根据学院管理工作需要,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结构科学、符合管理需求的人才队伍。
4.深化机制改革,实施“活力效能”激发工程。(1)完善人员科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完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实施办法,优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发教职员工活力。(2)建立校企人才双向聘用机制。健全学院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设置产业导师特聘岗位,全面覆盖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打通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3)优化绩效考核评价分配机制。将教职工收入分配与工作业绩、岗位职责、职务晋升等紧密衔接,健全激发内生动力的分配机制。
(四)会通中外德能双馨,打造“外语+”人才培养高地
1.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 “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和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紧贴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深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外语+”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期内,凝练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0个以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义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与创业精神;获得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1项、省级3项;获得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30项、省级60项;立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3项;完成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5-10门;争取获批校企合作开发的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部;开展“1+X”证书试点5个。
2.树立崇德风尚,实施职业素养计划。深化“思政教育、体美劳教育、双创实践、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构建和完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1)推进思政育人。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2)深化体美劳育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推动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建设。(3)强化双创实践育人。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双创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4)深化地方文化育人。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地方龙头企业,体验质量文化、管理文化和工匠精神。
3.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严格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创业工作列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院全面发展的总体部署,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纳入衡量学院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措并举增强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1)“校企政融合”,联合培养。深化校企政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推进课证融合,实现校企的同频共振发展。(2)“中外融合”培养。充分利用海南的特殊政策和优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学院国际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涉外企业岗位工作适应力。(3)“专创融合”培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专业+创业”教育相融合。
4.深化课堂革命,推进“三教改革”。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推进课程建设结构化、教材建设多元化、教学方法智能化、评价方法过程化,推进“三教”改革。(1)推进课程建设结构化。对接职业岗位(群)需求,完成专业群的平台课、核心课与拓展课的改革。开发特色鲜明的平台课程体系2套,制定各专业群课程标准4个,建设一批优质课程。(2)推进教材建设多元化。对接主流产业,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专业教材。创新教材形态,建设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8册。(3)推进教学方法智能化。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依托线上资源、VR技术、大数据与新型智慧教室等信息技术,搭建学院课堂、企业课堂与网络课堂平台,创新三堂交互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4)推进评价方法过程化。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实时性和阶段性”“线上和线下”“学院与企业”评价原则,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覆盖学习全过程评价体系,建立数字化学习反馈机制。
5.面向多元需求,实施“中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开展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对口贯通培养项目,畅通人才成长通道。(1)优化学分制改革。健全课程学分体系,建立学分动态学籍管理制度;支持学生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制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认定转换办法,推进学科(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课题研究、企业兼职、创新创业等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校内和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2)持续优化中高职、本科贯通项目。加强中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保持贯通培养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衔接性。继续深入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继续做好与国内外本科院校的“2+2” “3+2”及专、本、硕连读项目,做好 “海南自贸港”建设亟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储备。
(五)体制机制集成创新,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推进体制机制集成创新,形成相互衔接、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逐步扩大学院自主办学权,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1.系统谋划多元参与,构建良性循环的内部治理体系。(1)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党、政、工、学、企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快从“事”到“制”和“治”的转变,用制度固化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2)完善岗位管理。优化岗位结构比例,有序做好分类管理,切实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3)完善智慧治理。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院治理方式变革,探索实践大数据辅助管理决策和治理机制。
2.深化质量文化打造,构建标准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持续深化质量体系建设。对比标杆,瞄准一流,完善学院各项制度,打造高要求建设的标准链。(2)完善内部质量诊改平台。分步实施“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数据说话、过程可测、绩效可测”的原则,研发教学工作诊改平台,有效支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常态化运行。(3)全面落实质量文化理念。将各项考核与自我诊改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质量控制的质量保证体系,将省“双高”目标管理融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中,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3.强化人才工作,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和人才培养提升激励制度,逐步提高人才队伍水平,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完善绩效分配方案,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干事创业。
4.深化监督体系,完善民主管理和学术治理。做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学代会、团代会作为学生参与学院民主管理主渠道的作用,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5.强化数据技术驱动,创新学院治理模式。高效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基础,重构智慧校园框架;依托5G、VR/AR和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远程校企合作等平台;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基于专业群的在线开放课程群体系,建设5-10门省级、15-25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开设率和使用率;建设在线教学“名师空间”,引进“线上名师”课程,探索“双师”育人模式,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微课(微课程)教学竞赛等教学形态创新与应用竞赛。
(六)特色专业群内外联动,对接自贸港重点产业需求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战略,遵循“国内外、校企政联动”的建群理念,加快建设与“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专业群体系,打造省级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应用外语和国际商务2个专业群,综合实力进入省内高职同类专业群前列,引领带动其他专业群高水平发展。
1.精准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系统构建专业群体系。(1) 应用外语专业群。对标海南“3+1”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打造“外语+”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和品牌,为海南外语人才储备提供支撑。(2)国际商务专业群。围绕海南现代服务业,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和离岛免税购物等新业态所需岗位,培养“外语”“外贸”“电商”“物流”专业技能相互组合的“商务+电子商务+小语种”“职业+外语”应用型人才。(3)教育专业群。对接“基础教育”建设,面向海南小学、国际幼儿及培训机构,建设以英语教育为龙头的涵盖学前教育、语文教育、体育教育等教育专业群,服务海南基础教育及公民外语水平提升。(4)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群。面向海南旅游业和酒店服务业等各相关工作岗位,建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策划专业群,助力海南旅游业发展。(5)人文艺术专业群。围绕海南公民文化素质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建设音乐表演专业和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群,服务海南文化传播与产品创新设计。(6)除上述五大专业群外,根据海南自贸港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和产业发展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构建其他专业群。
2.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优化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估机制。(1)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制度。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完善专业群教学标准,提高人才就业通用性。以国家“1+X”证书试点为抓手,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获取过程相统一,形成“高标准、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考核体系。(2)健全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群内专业分流机制和进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就业针对性,满足学生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3)优化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估机制。构建全方位评估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动态化。
(七)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创建校企合作新范式
以应用外语、国际商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群为主体,凝聚政校行企合力,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快速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对接海南“3+1”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教育和产业全面融合,共同建设产教融合体,优化“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开发课程教材,培育创新团队,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形成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创建有特色、有深度、可推广的校企合作新范式。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创新产教融合机制。(1)创新“专家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办学新模式。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实践环境。(2)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3)建立多向合作,形成融合合力。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的多向合作关系,依托产业办专业的效果。(4)构建评价机制,保障融合规范。运用双重的考核评估方式,形成系统性评价的制度和程序;依托政府或行业组织第三方质量评价。对校企双方合作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确保产教深度融合更加规范。
2.拓展合作深度,校企共建校外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在巩固海南省及珠三角地区原有商贸、旅游、教育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其他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重点打造一批校外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各专业群的学生教学实训、实习等提供切实保障,形成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3.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保证产教融合顺利实施。加强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向交流,聘请行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院兼职,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大力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4.产教融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根据专业群特点,与相关行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工作;学院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完善师资人才的双向融通渠道,探索“双向互派、双向服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完成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和有关制度的建设;建立参观见习、假期勤工俭学、半年企业顶岗实习、长期顶岗实习的阶段性的实习模式,强化学生技能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八)特色立校面向世界,加快教育高水平开放
在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并制订学院具体工作方案,利用海南地缘优势,扎实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校园国际化文化建设,持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在原有国际合作基础上,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项,深化与合作院校的师生交流,提高师生国际化交流水平。
1.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交流项目渠道,开展多方联动、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学院的海外知名度,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推进学院的国际化进程。
2.服务海南教育国际化发展。服务“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特别是针对海南与东南亚各国交往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外语语种丰富的办学优势,为国家战略发展和海南建设储备外语人才。(1)扩大引智招生规模。针对学院开设的17个语种,聘请来自母语国家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确保每个语种至少聘请一名外籍专家。(2)扩大留学生规模。利用海南特殊政策,扩大留学生数量和生源国,建设期内面向全球招生,借助“留学海南”品牌教育,打造“留学海外院”品牌,创建国际化校园。(3)拓展国际化办学专业。扩大国际学生来校接受学历教育的规模和增加学历教育专业。实现学历教育开设两个以上专业。(4)努力建设合格的双语师资队伍。创建双语师资团队,选派教师到海外学习或工作,尤其是外语教师到国外接受培训。引进海外名师来校工作,指导教学与科研。(5)开展冬夏令营活动和短期交流生活动。创造机会和各种平台,鼓励和奖励各种自费出国(境)学习的师生,开展各种交流学习项目和活动,培养师生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
3.推进国际化资源建设。开发国际教育系列标准,推进国际化资源建设,与英国爱丁堡学院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课程。
(九)聚焦区域创新发展,搭建外语特色服务平台
1.打造“外语+”特色服务品牌。围绕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的“3+1”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需求,聚焦应用外语、国际商务、旅游酒店等重点专业,打造特色“外语+”服务品牌;持续为海南公民外语水平提升行动提供全方位服务,培养适应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创建电商培训中心,开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带货直播、乡村旅游、民宿等服务项目20项,助力海南乡村振兴;搭建继续教育智慧平台,建设外语普及数字化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区域社会培训项目5个,开展外语普及提高活动10项;打造创意设计、电商创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特色品牌,加大社会培训力度,继续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提供职业外语培训,继续做好文昌市警务英语等培训;面向退役军人、转岗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
2.建设海南省应用外语翻译服务中心。(1)新建“海南省应用外语翻译服务中心”,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英语、日语、俄语为主体,涵盖其他17个非通用语种,聚集优秀外语教师、各语种外教和学生志愿者,为海南外交外事活动、国际会展和会议等提供多语种翻译、外宾接待、商务洽谈等服务;累计开展大型社会服务项目15项,每年选派20名以上外语教师为海南省各市县提供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规范翻译服务,助力海南国际语言形象提升。(2)强化应用外语研究基地,促进外语教学与研究。利用海南省应用外语研究基地和东盟语言与文化普及示范基地等服务载体的平台,立足海南,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心工作,探索外语教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探索外语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3)持续开展“扶贫支教”活动,展示外国语言文化风情。瞄准文昌周边学校和海南省部分英语教育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利用职业活动周、冬季小学期、周末和寒暑假等时间进行英语辅导,并组织爱心支教实习。举办多场东西方语言文化交流宣传演出活动,帮助地方市县的中小学生和市民了解东南亚和西欧等国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特色,领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元文化。
(十)优化办学基础条件,推进现代化校园建设
1.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新增用地优势,高标准推进东校区建设,完成东校区“三通一平”工作,拟规划建设东校区艺术教学大楼、图书馆、3幢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标准运动场、国际双语幼儿园、标准游泳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进一步优化校园的基础配套设施,保质保量完成南苑学生宿舍公寓楼项目建设;积极想办法争取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使广大教职工安居乐业;推进后勤物业社会化管理,努力实现学生食堂专业化经营管理,积极推动完成综合服务楼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做好校园绿化工程,使校园进一步亮化、绿化、美化。
2.完善教学科研设施。加大教学科研设施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提升教学智慧化管理水平;进一步着力改善实验条件,努力兴建一批对外能承担重大项目,对内能带动专业建设、促进科研发展的科研院所。
3.加强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按本科院校图书馆建设标准,筹划新建一栋满足学院未来发展需要、服务功能更加齐全的图书馆;新建一个兼备图书典藏与阅览的书库,增加容书率;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服务质量,拓展图书馆虚拟服务空间,使图书馆事业取得新发展。
4.打造智慧化校园。探索新型高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切实推动学院“智慧校园”项目的建设与落地,制定并推行学院信息化标准,建设大数据校园;全面实施“校园一卡通”建设工程,真正实现“一卡在手,通行校园”;推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公共数据交换平台这三大基础平台的建设,实现各信息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快信息整合,推进学院大数据中心的建设。
四、规划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对高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学院向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升级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2.强化党的建设。全面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学院建设发展。切实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要把理论学习成果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深入研讨“海南自贸港”和学院改革发展大局大势,转变观念、拓宽视野,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3.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整顿建设,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正确处理改革与风险的关系,发挥党组织在风险防控中的坚实保障作用,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二)加大资源统筹
1.优化统筹校内资源。健全校内各类资源的科学配置机制,为学院事业科学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围绕规划目标,科学分配预算,调整支出结构,统筹考虑资源配置,确保重大计划和工程与改革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2.广泛拓展校外资源。积极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资源吸纳体制,争取各种财政投入和各类政策性资源,争取校友、社会各界的捐赠和其他方式的支持。广泛开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合作,为学院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争取更多的优质资源。
3.加强智库资源建设。在校内外招揽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组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智库体系,创造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
(三)落实目标责任
1.严格执行规划。学院和各部门、各系部应按规划确立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完善“十四五”规划分目标、分层次实施机制,强化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推进,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抓好学院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把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检查评估。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考核评价,将规划推进落实情况作为相关部门和干部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3.强化专项监督。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工作小组,负责学院规划的设计、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各部门(系部)是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主体,部门(系部)主要负责人是落实本单位实施规划任务的第一责任人。
“十四五”时期是学院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确立了向办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升级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目标,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实现这一战略发展目标,需要学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整合资源、协调各方,改革跨越;更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文昌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一定能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使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发展需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和海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规划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类别
|
规划指标
|
现有指标
|
中期预计
达成指标(2021-2023)
|
末期预计
达成指标(2024-2025)
|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要求指标
|
办学规模
|
全日制在校生(人)
|
6283
|
7000
|
8000
|
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
|
专业设置
|
专业数(个)
|
34
|
38
|
40
|
有3个以上专业群,原则上每个专业群含 3—5 个专业
|
专业群(个)
|
5
|
6
|
7
|
语种数量(个)
|
17
|
19
|
21
|
|
师
资
队
伍
师
资
队
伍
|
生师比
|
19:1
|
18:1
|
18:1
|
生师比≤18
|
专任教师(人)
|
310
|
390
|
460
|
专任教师≥450人
|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
|
49%
|
55%
|
60%
|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50%
|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
|
49%
|
52%
|
55%
|
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五年累计不低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比例≥50%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
|
18%
|
25%
|
35%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30%
|
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
|
5
|
20
|
35
|
≥30人
|
专任与兼职教师比例
|
6%
|
20%
|
30%
|
兼职教师≥专任教师总数*25%
|
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比例
|
8%
|
15%
|
25%
|
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20%
|
在职在岗教师获得国家级奖励(项)
|
0
|
1
|
1
|
近五年内在职在岗教师(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荣誉1项以上(包括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导的人才工程、竞赛项目或荣誉标准)。
|
人
才
培
养
人才培养
|
毕业生就业率/半年后就业率
|
90%/93%
|
91%/93%
|
92%/94%
|
|
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
|
50%
|
50%
|
50%
|
|
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门)
|
3
|
5
|
10
|
|
开发国家精品和规划教材(门)
|
0
|
1
|
2
|
|
院级在线精品课程 (门)
|
8
|
15
|
25
|
|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
2
|
2
|
3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
0
|
1
|
1
|
|
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或省级最高奖奖励
|
4
|
5
|
6
|
|
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
|
国赛26个/
省赛56个
|
国赛28个/
省赛58个
|
国赛30个/省赛60个
|
|
招生情况
|
普通高中招生数
|
1413
|
1860
|
1930
|
|
“3+2”五年一贯制招生数
|
535
|
200
|
200
|
|
新生报到率
|
92%
|
93%
|
94%
|
|
新生录取率
|
97%
|
98%
|
98%
|
|
校企校地合作
|
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个)
|
0
|
1
|
2
|
|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个)
|
0
|
1
|
2
|
有2个及以上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包括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
|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个)
|
36
|
50
|
66
|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
实质性运行的校企合作项目(个)
|
0
|
1
|
2
|
有2个及以上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包括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
|
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学生数
|
123
|
170
|
210
|
|
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时间
|
100%/
6个月
|
100%/
6个月
|
100%/
6个月
|
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
|
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个)
|
0
|
1
|
3
|
|
校外实践基地(个)
|
6
|
7
|
8
|
|
开展本科教育专业有合作稳定的规模以上企业
|
0
|
1
|
2
|
拟开展本科教育专业有合作稳定的规模以上企业
|
社会服务及科研收入
|
核心期刊论文(篇)
|
13
|
39
|
60
|
|
科研经费投入(万元)
|
45
|
60
|
90
|
|
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
77
|
85
|
95
|
|
省级科研中心(机构) (个)
|
2
|
3
|
4
|
|
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项)
|
8
|
25
|
39
|
|
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项)
|
2
|
3
|
4
|
|
合作培训项目(项)
|
4
|
6
|
8
|
|
社会培训规模(人次)
|
425
|
500
|
800
|
|
非学历培训
(人次)
|
9000
|
14000
|
18000
|
近5年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
|
社会服务及培训收入(万元)
|
300
|
450
|
700
|
近5年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1000万元以上(文科专业为主的学校500万元以上)
|
国际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项)
|
0
|
1
|
2
|
|
合作、交流国家或地区(个)
|
20
|
30
|
40
|
|
合作、交流高校(个)
|
30
|
40
|
50
|
|
教育部批准合作办学项目(个)
|
0
|
0
|
1
|
|
合作交流教师数(派出/引入)
|
50/137人
|
60/160人
|
70/180人
|
|
合作交流学生数(派出/来华)
|
398/258人
|
450/350人
|
500/400人
|
|
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
|
30人
|
100人
|
150人
|
|
国内合作办学
|
联合、合作办学中职学校(所)
|
7
|
9
|
11
|
|
联合、合作办学本科高校(所)
|
2
|
3
|
3
|
|
基础设施
|
占地面积(亩)/生均占地面积(㎡)
|
299/31
|
630/60
|
800/66
|
校园占地面积≥800亩/生
均占地面积≥60M2
|
建筑面积(㎡)
|
123453
|
150000
|
250000
|
总建筑面积≥24万M2
|
校舍面积(㎡)/生均校舍面积 (㎡)
|
123453/19
|
150000/21
|
250000/31
|
生均校舍面积≥30M2
|
教学行政用地面积(㎡)/生均行政用房(㎡)
|
55170/8.8
|
64000/9
|
128000/16
|
文科类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 M2
|
图书馆纸质藏书量(万册)/ 图书馆数字资源容量(TB)
|
35.06万册/
70万册
|
43万册/72万册
|
48万册/
73万册
|
生均图书≥100册,可包括电子图书
|
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万元)
|
2459.46
|
4200
|
6400
|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3913
|
6000
|
8000
|
生均不低于7000元
|
办学经费
|
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万元)
|
1.5
|
1.6
|
1.6
|
有稳定的基建投资、教育事业费来源
|
地方财政专项拨款(万元)
|
11000
|
15000
|
15500
|
行业、企业专项投入(万元)
|
0
|
10
|
20
|
其他(万元)
|
0万元
|
145
|
145
|